《科学革命》-完-4.4
科学革命

作者: [美] 劳伦斯·普林西比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原作名: The Scientific Revolution: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译者: 张卜天
出版年: 2013-12
页数: 288
定价: 25.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牛津通识读本
ISBN: 9787544745185


作者简介:

劳伦斯·普林西比(Lawrence M. Principe)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科学技术史系和化学系教授。主要研究早期化学史、炼金术史。由于对科学史研究的卓越贡献,被授予培根奖章。另著有《火中试验炼金术:斯塔基、玻意耳以及海尔蒙特派化学家的命运》(2002,与W.R.纽曼合著)、《雄心勃勃的炼金术士:罗伯特•玻意耳和他的炼金术探索》(1998)。


——这本书,翻译正文部分大约120页,后半等同的部分是英文原文。豆瓣上评分不低。

引言

科学革命——大约从1500年到1700年。

——中世纪(The Middle Ages),指从公元5世纪后期到公元15世纪中期。欧洲历史三大传统划分:古典时代,中世纪,近现代;中世纪是指其中的一个中间时期。始于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的灭亡,终于公元1453年东罗马帝国的灭亡,最终融入文艺复兴运动和大航海时代(地理大发现)中。中世纪历史自身也分为前、中、后期三个阶段。“中世纪”一词是15世纪后期的意大利人文主义者比昂多开始使用的。这个时期的欧洲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来统治。封建割据带来频繁的战争,天主教会对人思想的禁锢,造成科技和生产力发展停滞,人民生活在毫无希望的痛苦中,所以中世纪或者中世纪早期在欧美普遍被称作“黑暗时代”,传统上认为这是欧洲文明史上发展比较缓慢的时期,同时也是社会与思想转型的时期(关于其名称,也叫作Medieval Ages或Middle Times,也称之为Dark Ages)。

——中世纪(约395年—1500年),是欧洲历史上的一个时代(主要是西欧),由西罗马帝国灭亡开始计算,直到文艺复兴之后,极权主义抬头的时期为止。“中世纪”一词是从15世纪后期的人文主义者开始使用的。这个时期的欧洲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来统治。封建割据带来频繁的战争,造成科技和生产力发展停滞,人民生活在毫无希望的痛苦中,所以中世纪或者中世纪的早期在欧美普遍称作“黑暗时代”,传统上认为这是欧洲文明史上发展比较缓慢的时期。

——文艺复兴(Renaissance)是指发生在14世纪到16世纪欧洲的一场思想解放文化运动。“文艺复兴”的概念在14–16世纪时已被意大利的人文主义作家和学者所使用。当时的人们认为,文艺在希腊、罗马古典时代曾高度繁荣,但在中世纪“黑暗时代”却衰败湮没,直到14世纪后才获得“再生”与“复兴”,因此称为“文艺复兴”。

第一章 新世界和旧世界

四个关键事件或运动从根本上重新塑造了16、17世纪的人所生活的世界:人文主义兴起、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地理大发现、基督教改革。虽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科学发展,但这些变化为之一时期的思想家重新塑造了世界。

归纳:15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前,至少有两次“复兴”或“重生”。第一次加洛林文艺复兴,发生在公元8世纪末查理曼的军事征服之后。教皇利奥三世加冕查理曼为“罗马人的皇帝”,为加洛林改革定下了基调:试图回到古罗马的荣耀。这次繁荣很短命。第二次“重生”即所谓的“12世纪文艺复兴”,持续到意大利文艺复兴开始。

意大利文艺复兴为科学革命提供第一个关键背景:人文主义。思想、文学、社会政治、艺术和科学上的一些彼此相关的潮流。人文主义者持有一种非常普遍的信念,认为自己生活在一个兼具现代性和新颖性的新时代,这个新时代应当结合古代人的成就加以衡量。他们部分是通过研究和仿效古代的希腊人和罗马人来寻求艺术与文学的复兴。模仿被视为最真诚的奉承。人文主义者通过模仿罗马风格来表达对古代仰慕。人文主义者不反对基督教或宗教。许多人文主义者都担任圣职,在教会机构任职。

1450年左右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或至少是成功推广,主要归功于约翰内斯·古滕堡(约1398-1468)。
奥古斯丁会神职人员和神学教授马丁·路德(1483-1546)在维滕贝格大学城提出著名《九十五条论纲》,批判当地出售赎罪券的不当做法。


第二章 关联的世界

希腊意义上的宇宙(cosmos),即秩序井然、恰当安排的整体,每一个角落充满目的,密布着意义。

基歇尔(1601/1602-1680),耶稣会士,绘制关联世界插图。

最外一系列圆形印章,代表知识分支名称,神学最顶。与三个更大印章相连。1.天界(比月球更远的一切事物)、2.月下世界(地球及其大气层)、3.小宇宙(人)。0是整个图像中心处,分别于三个世界直接接触的原型世界,即上帝的心灵。神、人、自然。

运用直接观察、类比、权威文本和征象,近代早期思想家搜集了大量他们认为存在关联的事物。

德拉·波塔(1535-1615),《自然魔法》,建立最早科学社团——秘密学院。同为身为猞猁学院的一员。猞猁学院是17世纪初德科学社团,伽利略其中一员。

菲奇诺(1433-1499),将世界关联性的实际应用体现在生活方式和仪式中。当时医学认为黑胆汁——保持平衡才能维持健康的四种体液之一——如果占优势导致抑郁。胆汁的希腊词melaina chole是忧郁melancholy的来源。

当时每一位思想家都确信人、神与自然界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因此确信神学真理与科学真理的内在联系。

——这句话,解惑了。理解了为何一群宗教者打着科学家都是信徒的旗号,并确信科学最终是无解,神学至上。原来如此。这个时代背景真的很关键。

无论如何,近代早期的思想家和中世纪先辈一样,凝望着一个充满关联的世界,一个富于目的和意义,饱含神秘、奇迹和许诺的世界。

——跟今天相比,那个时代的人,还是对人类有期待和盼头的。


第三章 月上世界

亚里士多德认为宇宙分为两个区域:
月下世界,包含了从地球到月球以下的一切;土、水、气、火四元素不断结合、分解和重新结合;新的事物产生,旧的事物消亡。
月上世界,包含了月球及其上面的一切。一个不变的区域。月上世界由一种同质的东西构成,称为以太的第五种元素,后人称第五元素。以太是纯净的基本元素,不变,不分解。

行星(意思是漫游者)。但行星不会漫游太远,运动局限在天上狭窄的黄道带中。黄道被分为等长的十二段,每一段都包含一个星座或“宫”,随着诸行星相对于恒星背景作各自的运动,它们就好像沿着黄道带从一个宫运行到下一个宫。

同心球不能精确解释天文观测,eg行星亮度变化,四季长度不尽相同,无法用以地球为中心的同心球模型解释。地球困扰中世纪阿拉伯学者。
托勒密(约90—约168)体系,引入偏心圆。每一个天球都有自己的中心,没有一个与地球重合。引入本轮,每颗行星都沿一个小的圆形轨道运行,轨道中心在一个环绕地球的大圆(均轮)上运动。更多地是一个数学模型而非物理模型。

尼古拉·哥白尼(1473-1543),一生大部分时间担任教堂教士。1514年声称行星系统中心不是地球而是太阳。日心说。1538年,格奥格·约阿希姆·雷蒂库斯来哥白尼这里学习,编写发表哥白尼思想概要,反响很好,哥白尼终于同意发表手稿,交与雷蒂库斯出版,但因找到工作,将出版交由路德教牧师奥西安德尔完成出版,1543年,《天球运行论》问世,活着看到出版。奥西安德尔加入未署名的序言,从而削弱了它的效力。
哥白尼本人将日心说视为对世界的真实描述。多数天文学家不感兴趣,怀疑有人能确定何为正确,只要能正确计算位置就够了。实际结果比理论更重要。

恒星视差:随着地球从轨道一侧转到另一侧,恒星的相对位置应当有微小的改变。

天文学(字面意思是“星体的法则”)测量和计算天体的位置,并提出假说性的宇宙论体系;
占星学(字面意思是“对星体的研究”,与地质学、生物学等类似)则致力于解释和预言天体对地界的影响
一般来说,这两项事业——前者是理论的,后者是实践的——是由同一批人从事的。

第谷·布拉赫(1546-1601),丹麦贵族天文学家。1572年11月,观察到一个本该不存在的明亮物体,人们一向认为月上世界没有变化,但它却是一个新星(第谷看到的是一颗超新星,那次猛烈爆发后不断膨胀的残留部分1952年被探明。新(nova),来自第谷用来指该星体的拉丁词——新星(stella nova)。
第谷设计出一个新的天界体系,地日心体系。地球静止于宇宙中心,月球围绕地球运转,行星围绕太阳运转,太阳带着诸行星围绕地球运转。
第谷用裸眼观测天象的能力无人能及,最后一批这样做的人。

约翰内斯·开普勒(1571-1630),哥白尼主义者。行星数目6个,用正多面体(5个)解释,它们隔开的球体有且只有6个。发现火星沿着椭圆轨道而不是圆轨道运动,火星的位置才得到最好的解释。——发现“等面积定律”,即当行星运动时,太阳与行星的连线在 相等时间内扫过相等的面积。

正多面体(全等的五种所谓柏拉图立体),即正四面体、立方体、正八面体、正十二面体、正二十面体,五种。

伽利略·伽利莱(1564-1642),改进荷兰人发明的远处物体显得更近的仪器,并与1609年指向天空。发现月亮布满山脉、峡谷和海洋,也由四元素构成,非第五元素。发现木星有4颗卫星。
伽利略 出版 《星际讯息》 并将这本书与望远镜一道寄给了全欧洲的天文学家和统治者。 罗马的耶稣会天文学家提供了关键支持,他们证实了伽利略的观测结果并且继续作出观测,还在1611年举办盛宴向伽利略表示敬意。 然而,这些友好的交往没有继续下去,因为伽利略与两位耶稣会天文学家发生了争论(他在其中常常显得无礼):一是与克里斯托弗·沙伊纳争夺发现太阳黑子的优先权并且争论黑子的本性,二是与奥拉齐奥·格拉西争论彗星(格拉西支持第谷的观测,认为彗星是天体,而伽利略坚持说彗星是月下世界的视觉幻觉)。
在科学史上,“伽利略与教会”这一情节变成了最大的神话,遭到了最严重的误解。这些事件缘于一系列纠缠不清的思想、政治和私人因素,它们极为错综复杂,历史学家至今仍在试图厘清。这并不单单是“科学与宗教的冲突”问题。教会内外兼有伽利略的支持者和反对者。与事件有密切关系的因素包括:情感受到冒犯、政治上的阴谋、解释《圣经》的资格、未占天时地利以及被不同教派裹挟。最后一个引爆因素是,伽利略于1632年出版了《关于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这本书对托勒密体系和哥白尼体系作了比较,并且明确把后者当成正确的,声称地球在运动。究竟哪一个体系是正确的,与教会本无直接利害关系;地心说和亚里士多德主义都不是教会的教条。然而,《圣经》解释的确与教会休戚相关,不仅地球运动对解释《圣经》有所暗示,而且伽利略在17世纪10年代初为了支持自己的观点更是莽撞地涉足其中。这种对《圣经》的随意解读就像是当时的新教为了拒斥传统解释而许可教徒作出对自己有利的解读。结果,1616年教会要求伽利略把日心说和地球运动的观点当作假说,在找到强有力的证据之前不得认为它们真正正确;伽利略同意了。
1624年,伽利略从他的朋友、当时已是教皇乌尔班八世的马费奥·巴贝里尼那里得到了写作《对话》的许可,条件是伽利略要在书中申明教皇在方法论上的观点,即自然现象(如潮汐)可能有若干种原因,其中一些是不可知的,因而我们不能绝对确定地把现象归于某单一原因。伽利略照做了,但只是借一个自始至终扮演傻瓜的角色之口在书的末尾表达了这种观点。伽利略还“忘了”把自己1616年答应教会的事告诉乌尔班。该书(经教廷审查人员的许可)出版后,一切大白天下,乌尔班大发雷霆,感觉自己受了欺骗和羞辱。更糟的是,乌尔班正被当时关于三十年战争的外交谈判、日益强烈的批评、废黜他的阴谋以及有关他即将死去的谣言弄得焦头烂额,原本并不足道的恼火被激化了。宗教裁判所为伽利略拟了一份认罪辩诉协议,建议把伽利略遣送回家并稍作惩罚,但盛怒之下的教皇拒绝了,他坚持要严惩伽利略以警戒他人。伽利略被要求发誓放弃地动说(伽利略照做了),其著作也被教会查禁。值得注意的是,几位红衣主教,包括乌尔班的侄子,都拒绝在对伽利略的判决书上签字。伽利略从未如民间传说中那样被判为异端,遭到关押或囚禁。
最终,伽利略被判软禁于他在托斯卡纳山的别墅中。他在那里继续工作、教学,并且写出了或许是他最重要的一本著作–《两门新科学》。很难说教会对伽利略的判决究竟产生了多大影响。一方面,它使一些自然哲学家对自己的哥白尼主义信念三缄其口。例如,听到伽利略受谴责的消息后,勒内·笛卡尔(1596-1650)将一本刚刚完成的支持日心说的著作藏了起来。像耶稣会士这样担任天主教圣职的人如今不再能够公开支持哥白尼的学说,因此转向了第谷体系或其变种(图7),尽管有时是阳奉阴违。另一方面,在意大利和其他天主教国家,包括天文学在内的科学研究仍然继续着,尽管有时需要回避敏感话题。

笛卡尔,提出空间都被不可见的物质微粒填满。这些微粒不停地在环流或涡旋中运动着。太阳系就是一个由这些微粒构成的巨大涡旋。

尼尔斯·斯滕森(1638-1686,拉丁化的名字尼古拉·斯泰诺),出生在丹麦,致力于解剖学,用解剖技巧作出了唾液管(斯滕森氏管)。17世纪60年代,在美第奇的赞助下定居佛罗伦萨,开始对托斯卡纳山丘中的岩层(地层)——以及包裹于其中的贝壳感兴趣。地质历史的观念出现了。

牛顿(1643-1727),年轻时拥护笛卡尔的涡旋理论。罗伯特·胡克(1635-1703)抱怨牛顿剽窃了自己的想法而没有给他足够的尊重。通过复兴引力的观念,牛顿似乎使一种沉寂了约70年的想法死灰复燃。一种不可见、非物质的力可以在一切物体之间发生作用而没有任何机制或明显原因,这不仅比物质性的笛卡尔涡旋更难以理解,而且在许多人看来是又回到了亚里士多德主义者所说的“隐秘性质”或自然魔法中的共感。事实上,17世纪下半叶自然哲学的前沿问题始终是用不可见微粒的运动来解释那些看起来是吸引或共感的现象(见第五章);如今牛顿似乎是在开倒车。牛顿曾与之争夺微积分发明优先权的戈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茨(1646-1716)指责牛顿“隐秘的吸引属性”是“对真正哲学之原则的混淆”,是躲进了“古老的无知避难所”。
以不同于往常的谦逊认为自己仅仅是重新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古代人对此早已知晓。这是因为牛顿信奉古代智慧(prisca sapientia),文艺复兴时期的许多人文主义者都持有这种看法,认为神在太古时期揭示了一种“原初智慧”,之后随时间而逐渐败坏。牛顿试图阐释希腊神话,《圣经》段落和赫尔墨斯著作,以表明其中蕴藏着关于世界隐秘结构的思想,包括他本人的平方反比引力定律。牛顿似乎认为一并相信“古人”也认为一引力吸引源于上帝在世界中持续的直接作用。正如开普勒觉得自己揭示了上帝的几何设计一样,牛顿认为自己被赋予了使命去恢复古代的知识–不仅仅是科学知识。他年复一年地研究着神学和历史,相信基督教和所有其他知识一样会随时间而败坏,遂致力于恢复据说是“原初性的”神学,例如,这种原初的神学并不包含基督的神性。同样,牛顿之所以钻研古代年代学,部分程度上也是为了获得可靠年代以解释《圣经》关于世界末日的预言。这里我们再一次回到了自然哲学(与现代科学相比)更加宽泛和全面的看法,牛顿认为“自然哲学的任务是恢复关于整个宇宙体系的知识,包括作为造物主和永恒动因的上帝”。


第四章 月下世界

亚里士多德世界观:月下世界使地球以及土、水、气、火四元素的领域,是生灭变化的领域,是不断发生转变的动态世界。重元素(土和水)和重物自然落向宇宙的最低点,即静止的地球所处的宇宙中心。轻元素(气和火)则朝着月亮天球上升,后者是四元素的最高边界。

基歇尔,耶稣会士,1638年在西西里岛见证了地震和埃特纳火山的喷发。推测,火山必定是地球深处大火的通风口,地球有复杂的动态内部结构。1665年,编写《地下世界》。

吉尔伯特(1544-1603),伊丽莎白一世的御医。研究磁石,《论磁》(1600)考差了磁石的性质,详述了实验。区分了磁吸引力与摩擦后的琥珀临时具有的吸引稻草的能力。他用表示琥珀的希腊词eletron,创造了了“电”electical这个词。磁石上的铁针会精确模仿罗盘针电行为,得出结论地球是巨大磁石。吉尔伯特的目标是巩固哥白尼学说,哥白尼让地球运动起来,自转和绕太阳公转,引出物理问题,中午回什么落到非中心的地球上?吉尔伯特强调磁极定义了真实的物理轴,提出“磁哲学”,认为磁性遍布和主宰宇宙。利用相似者互相吸引的原则。影响开普勒、牛顿等。
磁哲学试图解释物体为什么下落,伽利略试图用数学描述物体如何下落。伽利略发现,所有物体无论重量如何,都以相同速度下落。

皮埃尔,发现磁石有两级,并将其命名为北极和南极。

伽利略阐明了一种惯性原理(运动物体会持续运动下去,除非受到外部动因的作用),又把天界的永恒圆周运动带到了地球,削弱了月下世界和月上世界的区分。伽利略把物理世界还原为数学抽象,并最终还原为公式和算法,是科学革命的显著特征。伽利略只满足用数学描述运动,而不关心运动的原因。
亚里士多德科学,知识是关于原因的知识。
伽利略研究抛射体是一条抛物线,延续了尼科洛·塔尔塔利亚(1499-1557,工程师)的研究。

我们很容易使科学发展变得过于抽象和理性,而忘记了科学往往由紧迫的实际问题所驱动。

贝内代托·卡斯泰利(1577-1643),本笃会神父。伽利略学生,也是继任者。致力于研究水力学和流体动力学。与同事加斯帕罗·贝尔蒂(约1600-1643),尝试用试验来研究虹吸管无法把水向上吸到大约34英尺以上的高度这个问题。卡斯泰利的学生万杰利斯塔·托里拆利(1608-1647),用水银试验,发现水银的高度是水的1/14,水银密度是水的14倍,托里拆利解释,空气有重量,这一想法与亚里士多德体系相冲突(真空不可能,自然憎恶真空,世界被物质完全充满)。他的仪器有了新的名称——气压计。后数学家和神学家布莱斯·帕斯卡(1623-1662)证明大气的重量使液体悬浮在管中。罗伯特·玻意耳(1627-1691),空气可以压缩,一定量的空气所受压力越大,体积就越小,后来称“玻意耳定律”。

除了追求黄金,化学还包括更广泛地研究物质,生产药物、染料、颜料、玻璃、盐、香水和油等商品。物质生产与自然哲学思辨的结合是这门学科的一个核心特征。

从理论上来讲,嬗变不过是读两种成分的比例进行调整,使之符合它们在金中的比例。制金者试图制备他们所谓的“哲人石”,这是一种引发嬗变的物质动因,据说一旦在实验室制备出来,少量哲人石几分钟就能把与之混合的熔化的贱金属变成金。

——哈哈,《钢之炼金术师》中的贤者之石,原来还真有啊。

——摘抄网络核嬗变是一种化学元素转化成另外一种元素,或一种化学元素的某种同位素转化为另一种同位素的过程。能够引发核嬗变的核反应包括一个或多个粒子(如质子、中子以及原子核)与原子核发生碰撞后引发的反应,也包括原子核的自发衰变。 但反过来说,原子核的自发衰变或者与其他粒子的碰撞并不一定都导致核嬗变。比如,γ衰变以及同它有关的内转换过程就不会导致核嬗变。核嬗变既可以自然发生,也可以人工引发。

化学用于制药在整个15世纪迅速发展,帕拉塞尔苏斯(1493-1541)提倡以化学为手段把几乎所有物质都转化为一种强大的药物。他的指导思想是,有害性质起因于原本健康的物质中的杂质。化学利用蒸馏、发酵和其他实验室操作,提供了区分好坏、辨别良药与毒药的方法。帕拉塞尔苏斯,所有物质都是由汞、硫、盐这三种主要成分构成,地界的三位一体,被称“三要素”,反映了神的三位一体和人的三位一体——肉体、灵魂和精神。帕拉塞尔苏斯的“炼金术”过程力图将一种物质分成其三要素,并分别进行提纯,然后将其重新合成一种“高贵”的原始物质,它的药力更强并且没有毒性。

——p73-9,错字。

早在中世纪晚期,但丁就把化学家——“自然的模仿者”——与伪造者一道置于地狱的第八圈。

约翰内斯·哈特曼(1568-1631),于1609年成为第一位化学医学教授。

微粒物质观的化学传统与古代原子论的复兴相互交织。古希腊原子论始于公元前5世纪的留基伯和德谟克利特。他们设想了一个由不可分割的原子所构成的物质世界,原子在虚空中不断分散和聚集,其千变万化的组合导致了我们看到的所有变化。他们的思想大部分已经湮没于古代历史中。亚里士多德对其作了详细反驳。虽然伊壁鸠鲁(前341一前270)把原子论当作自己的道德哲学的基础,但是当伊壁鸠鲁主义因其无神论和享乐主义倾向(伊壁鸠鲁并无这两种意图)而不再受到青睐时,原子论一同遭到了抛弃。直到罗马人卢克莱修普及伊壁鸠鲁思想的长诗《物性论》于1417年被重新发现,原子论才得以复兴。但卢克莱修对原子论与无神论之间关联的强调,使他的著作最初无法得到认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伊壁鸠鲁原子论得以恢复名誉要归因于一位神父–伽桑狄(1592-1655)。伽桑狄否认原子是永恒的(只有上帝是永恒的)和自行移动的(是上帝使它们移动),主张人的灵魂是非物质的和不朽的,并且建立了一个全面的世界体系,把不可见的微粒及其运动用作基本的解释原则。他的体系以及其他类似的体系后来被称为“机械论哲学”。
机械论哲学认为,所有可感的性质和现象都源于不可见的物质微粒(有时也被称为原子、微粒,或径直称为粒子)的大小、形状和运动。严格的机械论哲学家坚持认为,万物都是由同一种“原料”构成的,我们所觉察到的各种物质和属性都是源于这种原料微粒的不同形状、大小和运动。与其重数量、轻性质的态度相一致,伽利略认为冷、热、颜色、气味和味道等大多数性质实际上并不存在,而只是微粒作用于我们感官的结果。对于伽利略以及后来的机械论哲学家而言,唯一真实的性质-第一性质–是微粒的大小、形状和流动性。所有其他性质都是第二性质,它们只存在于感知者中,而不存在于被感知者中。在机械论哲学家看来,醋之所以显得酸,仅仅是因为尖且锐利的醋微粒刺痛了舌头。如果没有舌头,“酸”就没有任何意义。玫瑰显示为红色,仅仅是因为玫瑰的微粒以特定的方式改变了反射光,而改变后的光又作用于我们的眼睛。玫瑰之所以芳香,是因为玫瑰花散发出的微粒经由空气进入了我们的鼻子,在那里撞击嗅觉器官,由此产生的运动被输送到大脑,并被转换成一种气味的感觉。这种观点从根本上反对亚里士多德看待世界的方式,在亚里士多德的世界观中,可感性质实际存在于物体之中,对于解释物体的性质和效应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该体系在两种意义上是机械论的。首先,结果都是通过机械接触引起的,比如锤子砸到石头上,或者弹子球相互碰撞。超距作用或共感的力量在其中没有地位。其次,世界以及其中的物体–甚至是具有广泛影响的笛卡尔机械论哲学中的植物和动物–都被理解成机器。

玻意耳提出“机械论哲学”,把它与化学结合起来。四个主要方面:制金、医药、商业和自然哲学。后不再热衷,因为他意识到这一哲学的过度扩展可能会导致决定论、唯物论和无神论。假如世界仅仅是一些相互碰撞的微粒,那么自由意志或神意将没有位置。

机械论哲学家棘手问题就是如何解释“隐秘性质”、共感和超距作用。牛顿的吸引力是超距作用,无法对其进行机械论解释。牛顿主义的胜利其实意味着严格机械论的失败。

有一种关于科学革命的解释,科学革命完全是对一种垂死的经院亚里士多德主义的拒斥。


第五章 小宇宙和生命世界

在整个中世纪盛期和近代早期,医学一直具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和学术威望。医学院,法学院,神学院构成大学中的三个高等学院。1500 左右大学所传授的医学知识,是中世纪阿拉伯人和拉丁人经验的积累,和以古希腊罗马的医学学说为基础所做的创新。盖伦、希波克拉底、伊本·西纳(又称阿维森纳)是主要权威,体液理论师医学知识的基础。体内四种体液的平衡,分别是血液、粘液、黄胆汁、黒胆汁,决定了人的气质。医生的职能是帮助重新建立体液平衡,通过特定饮食、日常养生法和药物实现。

安德烈亚斯·维萨留斯(1514-1564),著作《论人体结构》,提香工作室的艺术家绘制精细的解剖图。

威廉·哈维(1578-1657),血液循环,静脉系统和动脉系统是分离的。马切洛·马尔比基(1628-1694),发现毛细血管将青蛙肺部组织中的静脉系统与动脉系统连接起来。使用了新近发明——显微镜。哈维认为血液是生命和一种主导幼体形成的生命灵魂(vital soul)的存在之所。

海尔蒙特(1579-1644),贵族、医生、化学家和自然哲学家,产出17世纪最全面的新医学体系学说。描述了多种疾病起源、症状和病情发展。拒绝接受亚里士多德的四元素理论和帕拉塞尔苏斯的三要素。他宣称水是构成万物的唯一元素。创世时植入世界的种子(非物质的组织原则,无形的生命本原)能把水转变成任何物质。火和腐烂过程摧毁了种子及其组织能力,把原来的物质变成了类似空气的物质,海尔蒙特称之为“气体”。拒绝接受盖伦所说的体质观念、四体液和治疗方法,是外界的疾病“种子”侵入和改变了身体。(盖伦和海尔蒙特的医学中,医生的作用都是辅助自然过程,而不是使自然过程转向或者对身体加以控制。)强调病人心理状态和情绪状态作用,想象力可以引起身体的生理变化。

机械论和生机论,处于连续谱系的两端,许多医生和自然哲学家都采取了中间市场。与海尔蒙特同时代的伽桑狄也认为,种子是能够重新组织物质的强有力的本原。但海尔蒙特的种子是非物质的,而伽桑狄的种子则是机械地作用于物质的(由上帝组织的)物理原子的特殊结合。事实上,机械论和生机论的思辨在18世纪产生了混合的医学体系,例如格奥尔格·恩斯特·施塔尔(1659-1734)的体系既强调化学转变的机械性质,又要求生命力对生命系统进行组织和控制。赫尔曼·布尔哈夫(1668-1738)也许是18世纪医学尤其是教学法方面最有影响的人物,他将17世纪自然哲学的不同潮流融合在一起。作为莱顿大学医学院的化学和医学教授,布尔哈夫既大力倡导希波克拉底的治疗方法(强调环境和病人的个人特征),也强调化学对于医学教育的重要性。他研究医学和人体的进路结合了玻意耳的机械论哲学、牛顿物理学和海尔蒙特的“种子”说。布尔哈夫的医学教育改革被欧洲许多地区所采用(因此他有时被称为“欧洲之师”),并为18世纪医学的重要转变奠定了基础。

老普林尼(23-79),编写巨著《博物志》。
康拉德·格斯纳(1516-1565),著五卷本《动物志》。

整个中世纪,药用植物园一直是修道院的一部分。植物园以严格秩序进行排列,依照药性、形态学或地理起源将植物进行分组。私人开始对珍稀植物的栽培和育种,从而引发17世纪荷兰著名的“郁金香狂热”。
对异国珍稀品种对广泛兴趣也反应在“珍奇馆”,收藏所有自然标本中,博物馆的前身,显示收藏者的权力、财富、人脉和兴趣。
乌利塞·阿尔德罗万迪(1522-1605)最早收集此类藏品的人之一。


第六章 科学世界的建立

科学革命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越来越多地利用数学来研究世界。

托勒密于公元2世纪《地理学》在15世纪重新发现,它用东西线和南北线(经度和纬度))所组成的网格绘制地图。佛兰德斯制图师墨卡托(1512-1594)普及了广为人知的墨卡托投影法,经线互相平行,垂直的纬线相交成直角。罗盘和象限仪,分别用来确定航向和纬度——中世界以来就被用于航海,确定经度是最迫切的技术问题(18世纪才得到解决)。

最早的科学社团之一是猞猁学院。它的名字暗指目光敏锐、擅于洞察的猞猁。该学院由切西亲王(当时是一个18岁的罗马贵族)和三位同伴1603年创立于罗马,维持了大约30年。切西创立猞猁学院时坚信,研究自然是复杂而费力的事情,需要集体努力。猞猁学院的成员并不多,但其中包含了德拉·波塔、伽利略、斯滕森和约翰·施莱克等拥护自然魔法的人,施莱克后来成为耶稣会传教士,把欧洲科学知识带到了中国。猞猁学院成员致力于研究自然哲学的所有分支,这些研究往往是独立进行的,但偶尔也有合作,比如他们根据已从西班牙带到意大利的埃尔南德斯考察墨西哥的手稿,长期致力于出版《来自新西班牙的药物》(1651)。猞猁学院成员倡导用新的化学方法来研究医学,支持伽利略的工作(他1613年的《关于太阳黑子的书信》和1623年的《试金者》都是在猞猁学院的资助下出版的),还做了显微镜研究。猞猁学院因切西在1630年的过早离世而失去了领袖和靠山,不久便解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