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的人格教育》-完-4.3

作者: [奥]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出版社: 台海出版社
译者: 田颖萍
出版年: 2016-7
页数: 219
定价: 26.00元
装帧: 精装
ISBN: 9787516810637

这本书,写于几十年前,虽然内容比较散,但的确是一本很优秀的心理学小书。解决问题要在根,非表象。阅读电子版。

第一章 人格的统一性

我们心理活动中最显著的一点,是我们对于事实的看法决定了我们行动的方向,而不是事实本身所决定。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对事实的看法是我们行为活动的基础,也是我们的人格构建的基础。

第二章 对优越感的追求及其对教育的意义

这种努力自然与自卑感直接相关,如果我们不自卑,我们应该没有任何想超越自己目前处境的欲望。对优越感的追求和感到自卑,这两个问题是同一心理现象的两个方面在任何情况下都追求优越感的强烈欲望和动力,在大人和小孩之中都很普遍,而且无法根除。人的本性无法忍受这种长期的屈服和低下;人类甚至推翻了自己的上帝。这种被藐视和被贬低的感觉,这种不安全感以及自卑感总是会促使人产生想高人一等、达到更高水平的欲望,以便获得心理补偿和完善自我。

野心过度的孩子之所以会处于一个艰难的环境中,是因为人们总是习惯于通过他们所取得的成就来判断他们,而不是通过他们迎接和战胜困难的准备情况来判断他们。在现代文明中,人们总是习惯性地关注可见的成功,而不是去关注全面深入的教育。

因此训练一个小孩野心勃勃是没有益处的。相比之下,更重要的是锻炼小孩拥有勇敢、坚韧和自信的品质,让他认识到在面对失败时要有永不气馁的精神,而且,应该将这种挫败当作一个新的问题去对待。

当我们从历史的角度来考察学校的作用就会发现,学校一直试图根据不同时代的社会理想来教育和塑造个体。在历史上,贵族、宗教、阶级和民主学校相继出现,这些学校其实总是根据时代和统治者的要求来教育孩子们。如今,为了适应社会理想的转变,学校教育也必须作出改变。因此如果今天的成年人的理想标准是成为自主、自律和勇敢的男人或女人,那么学校必须作出相应调整以培养这样一个趋于理想的个人。

第三章 追求优越感的引导

区别追求优越感是有益还是无益的根据是什么?答案就是,个体的行为是否符合社会的利益。

我们有必要教会儿童,生活不是一连串各自独立的事件,而是一条贯穿生命始终、相互关联事件的线索。

懒惰作为一个屏障,隐藏了儿童的自信缺乏,阻碍了他们在面临问题时尝试着解决问题的勇气。

第四章 自卑感

那些失去勇气的儿童,由于不相信凭借自身的能力可以成功地获得优越感,因此会采用诸多方式来保护自己,口吃当然只是这些保护方式的其中之一。

要治疗这些儿童,首先必须增加他们的勇气,使他们相信自己的力量和能力,其次还要以一种富有同情心的态度和他们建立起友好关系,这些都很有意义,但还远远不够。还必须利用这种友好关系来鼓励孩子,使他们不断取得成就。

在儿童的教育过程中,最大的错误就是父母或教育家给正处于迷途的儿童预言了一个恶意的结局。这个愚蠢的断言增加了儿童的懦弱,让迷途儿童的情况变得极其糟糕。其实他们应该用乐观激发孩子。正如维吉尔(Virgil)所说:“我自信,我成功。”

懦弱的孩子总是担忧自身,没有心思关注他人,会不惜以他人的代价来实现自己的威望。因此,怯懦带给儿童一种个人主义的、好斗的人生态度,它遗弃了普遍的社会情感。

因为懦弱的孩子总是害怕被别人嘲笑、忽视或贬低,他们的行动因此而常常受制于他人的观点,会产生害怕别人观点的恐惧。他就像是住在一个全是敌人的国家,由此而形成了怀疑、嫉妒和自私的性格特征。

教育者最重要的责任,几乎可以说是神圣职责,就是确保在学校的儿童没人会失去勇气,而且,即使入校前儿童已经灰心气馁,学校和老师也应该努力让他们重拾信心。这关乎教育者的神圣职责,即只有使儿童看上去对未来充满希望、充满勇气和快乐才是教育者职责所在。

第五章 儿童的成长:防止自卑感

事实上,我们必须认识到,如果儿童不犯错误,儿童教育就没有必要了。如果儿童所犯的错误是无可更正的,我们也无法把他们教好。因此,如果我们认为儿童的性格也是与生俱来且无可变更的话,我们就没有能力也不应该教育孩子。

对此,父母应该避免以溺爱的方式美化现实,也应该避免以悲观消极的方式向他们描摹现实和世界。他们要做的工作就是尽其所能地让孩子为迎接未来作好准备,这样,儿童在以后的生活中就可以照顾好自己。

第七章 儿童在家庭中的处境:这种处境的心理感受及其补救

今天,这种稚气的儿童思维和古时的对立哲学思想明显相似,因此我们可以认为,那些习惯于将世界划分为鲜明对立面的人,都保留着他们幼时稚气的思维。儿童并不会仅仅像我们所期望的那样全面思考,他们更倾向于把世界划分为两个截然不同的极端。

存在这种对立思想的主要是儿童,他们有着强烈的自卑感,为了心理补偿而变得野心过度。

与现实保持一定的距离是很有必要的,不只是对于作家和艺术家,甚至是科学家,因为他们也需要丰富的想象力。白日梦里的幻想不过是一种绕道而行,表明了个体试图绕过生活中的不愉快以及可能的失败。

我们最好要记住,我们决不能粗暴、盲目地对待孩子,我们应该总是鼓励他们,试图向他们解释现实生活的意义,这样,在他们的自我幻想和现实世界之间,就再也不会存巨大的鸿沟。

第八章 新环境的考验

所有孩子的错误都可以理解为他对抗环境的结果,理解为他还没有准备充分时就要面对一个新环境的结果。尽管这些错误很幼稚,我们也无须惊讶,因为在成人的生活中,也有如此幼稚的错误。

童话故事对孩子们来说并不是理想的读物

第九章 儿童的学校教育

大多数孩子的学习成绩几乎总是保持不变:无论是学习最好的、最坏的或一般的,他们的成绩会一直停留在这个水平。这与其说是智力发展水平的反映,倒不如说是心理态度的惰性作用。它表明了孩子们自己限制自己,遭遇一些挫折之后就不再乐观。

教育儿童过程中,人们所犯的最大错误或许就是相信能力的遗传作用。

能力遗传很容易被家长、老师和孩子们当作懒惰的替罪羊。每当他们需要努力以解决困难时,他们总能以遗传这个替身来推卸全部责任。

第十章 外界环境的影响

个体心理学家一次又一次地坚持他们的口号——“社会兴趣”和“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