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文学课》-完-4.5
作者: 《国家人文历史》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品方: 华景时代
出版年: 2023-3
页数: 352
定价: 78.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国家人文历史
ISBN: 9787559666437
简介:
《唐宋八大家文学课》由《国家人文历史》精心编写,围绕着唐宋之际八位文人——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的个人生活和文学创作而展开。全书既从大处着眼,勾勒出当时的时代背景和社会背景,又深入具体地叙写文人的读书、为官、交友、游历、遭贬黜等人生经历,呈现了生动可感的唐宋八大家的形象。而且,文中对诗文进行分析与解读时将当时的社会大环境、他们的人生经历与文学作品联系起来,更切近当时的实际,更符合他们的心境,因此更具有说服力。
韩愈
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一说怀州修武(今河南修武)人 ,自称“郡望昌黎(今辽宁义县)” ,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中国唐朝中期官员、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秘书郎韩仲卿之子。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行军司马,从平“淮西之乱”。直言谏迎佛骨,贬为潮州刺史。宦海沉浮,累迁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长庆四年(824年),韩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赠礼部尚书,谥号为“文”,故称“韩文公”。元丰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郡伯,并从祀孔庙。韩愈作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与柳宗元并称“韩柳”,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并称“千古文章四大家”。倡导“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写作理论,对后人具有指导意义。著有《韩昌黎集》等。
“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知识分子信仰崩塌,绝望,纷纷“由儒入玄”。南北朝时期,社会高层竞相学佛。玄学、佛学的极大繁荣,揭示了知识分子阶层自儒学信仰崩塌之后,思想世界的消极化、内倾化。到了韩愈生活的唐代,重道、释而轻儒术的思想格局完全形成。
唐玄宗时期文化举措,皆源于其好大喜功的虚荣心,故只停留在礼乐这样的形式之上,不能实际介入王朝政治之中。依附于帝王虚荣心的儒学和文儒阶层,实则都是虚浮的装点之物,缺乏稳固的生命力。
盛唐士大夫“修身以儒,治心以释”。儒外典(用),释内典(体)。
李氏集解:「崔憬曰,凡天地万物皆有形质,就形质之中,有体有用。体者即形质也,用者即形质上之妙用也。言有妙理之用以扶其体,则是道也。其体比用,若器之于物,则是体为形之下,谓之为器也。」
用-形而上
韩愈最重要散文“五原”:《原道》、《原性》、《原毁》、《原人》、《原鬼》。前两篇,标志着儒家心性论转向的开始。
“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为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而无待于外之谓德。”
“仁”是统御一切的精神核心,“义”是它的分寸和界限,“道”是它实践的方法论,“德”则是沿着这条路达成的终极目标。
提出情有仁、礼、信、义、智五类。情含喜、怒、哀、惧、爱、恶、欲七种;情、性各分上中下三品。
韩愈排佛,上《论佛骨表》劝谏,被贬潮州刺史。“佛如有灵,能做祸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上天鉴临,臣不怨悔。”
韩愈,重新发明儒家道统。“道统”,指儒家传道的脉络和系统。强调“文以载道,文道合一,以道为主”
韩愈,将“师”“道”结合,新型师徒关系。《师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柳宗元
柳宗元(773年~819年11月28日),字子厚,汉族,祖籍河东郡(今山西省运城市永济、芮城一带)人,出身河东柳氏, 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柳愚溪。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表,是古代臣子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
家国不幸诗家幸。永贞革新失败,仕途终止,自此文坛巨匠崛起。
《封建论》是柳宗元著作中最长的论文。中心思想郡县制和分封制孰优孰劣,主张郡县制。“封侯建国”,是为封建。
“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欧阳修《新唐书》,司马光《资治通鉴》均采纳了柳宗元此文的观点。宋代史家奉为圭臬。
《六逆论》,表现了柳宗元要求变革多政治主张,文章讲得是用人问题,即主张吐故纳新,举贤用能。论题取自《左传》,所谓“六逆”之说即“贱妨贵、少陵长、远间亲、新间久、小加大、淫破义”的不当。柳提出不同见解。他主张在“择嗣”和“任用”两个方面都应该以“圣且贤”为标准。
柳宗元提出“吏”是“民役”,而不能“役民”。
《段太尉逸事状》,写实手法刻画段秀实正直官吏形象,文学、史学价值俱佳。状:古代叙事文体一种。
欧阳修
欧阳修(1007年8月6日 -1072年9月8日 ),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江南西路吉州庐陵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
为范仲淹被贬不平,被贬。写欧阳修的作者,其实很有趣,很接当代人阅读乐趣的地气。
《新五代史》编著1年,修稿30多年。74卷。对史料删减。取材标准:“自即位以后,大事则书,变古则书,意有所示则书,后有所因则书,非此五者,则否。”
欧阳修修史目的性很明确:予于《五代书》,窃有善善恶恶之志,要垂劝诫,示后世。唐以后唯一的私撰史书荣升为官方正史的特例。史学家和文学家双料头衔的知识分子。《伶官传序》《宦者传论》后世传诵。
《春秋》著名写作特点,微言大义。孔子想出如此多词微旨远的创意,是因为当时书写的载体不够便捷,无法放开手脚自由书写。
《醉翁亭记》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山之僧智仙也 一作:山之僧曰智仙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秋声赋》
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鏦鏦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余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余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用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嗟乎!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予之叹息。
中国古代三大祭文:欧阳修《泷冈阡表》、韩愈《祭十二郎文》、袁枚《祭妹文》。
苏洵
苏洵(1009年-1066年),北宋文学家,字明允,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人。
文学家(向往仕途)。苏洵长于散文,尤擅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有《嘉祐集》传世。
奉命修著礼书《太常因革礼》,100卷。
《权书》:对孙武、自贡、六国,项籍(项羽)等历史人物、事件作出评价,借古喻今,针砭时弊。《六国论》是第八篇。
《礼记·檀弓》:取一个字(表字),用以区别长幼尊卑,北宋文坛流行这种应用文体。古人“名”与“字”往往关联。
“老泉先生中年奋发,无所师承,而能以其文抗衡韩、欧、以传之二子,斯足异也”——清·邵仁泓《苏老泉先生全集序》
曾巩
曾巩(1019年9月30日-1083年4月30日,天禧三年八月二十五日-元丰六年四月十一日),字子固,世称“南丰先生”。
汉族,建昌南丰(今属江西)人,后居临川(今江西抚州市西)。曾致尧之孙,曾易占之子。嘉祐二年(1057)进士。
北宋政治家、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为“南丰七曾”(曾巩、曾肇、曾布、曾纡、曾纮、曾协、曾敦)之一。在学术思想和文学事业上贡献卓越。
文道有先后,“道”为根本,“文”为表现,只是“道”的载体。
《墨池记》:墨池本是发生在王羲之仰慕东汉张芝的身上,后王羲之名气太大,被当地人“张冠李戴”。
唐宋八大家,是明代唐宋派文人茅坤的“一锤定音”。要求是“其旨远”,“其辞文”,意蕴深远而灿然成文。
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
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
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科举始于隋代(隋文帝杨坚),成熟于宋代(王安石改革)。改革确定考核标准,确立了被称为“大义式”的短篇文章。颁行《三经新义》,对《周礼》、《诗》、《书》进行全面阐述,并将其确定为经义考试的标准。
最终在明朝形成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束股八个部分组成的科举应试文体——八股文。明朝中叶,八股,文辞乏味,千篇一律。发起“古文运动”,明人怀着极为矛盾的心情,将他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中。
钦徽被虏,南宋士大夫总结亡国教训,统一意见,高呼“今日之祸,实安石有以启之”。从南宋到明初,王安石的文章只能“批判着读”。
清末,梁启超对王安石赞不绝口。民国迎来春天。a《本朝百年无事札子》:变法冲锋号、《答司马谏议书》,成学人必看。
熙宁变法:均输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交易法、募役法……
“三冗两积”:冗兵、冗员、冗费。积贫、积弱。——搞钱。
《祭欧阳文忠公文》
夫事有人力之可致,犹不可期,况乎天理之溟漠,又安可得而推!
惟公生有闻于当时,死有传于后世,苟能如此足矣,而亦又何悲!如公器质之深厚,智识之高远,而辅学术之精微,故充于文章,见于议论,豪健俊伟,怪巧瑰琦。其积于中者,浩如江河之停蓄;其发于外者,烂如日月之光辉。其清音幽韵,凄如飘风急雨之骤至;其雄辞闳辩,快如轻车骏马之奔驰。世之学者,无问识与不识,而读其文,则其人可知。
呜呼!自公仕宦四十年,上下往复,感世路之崎岖;虽屯邅困踬,窜斥流离,而终不可掩者,以其公议之是非。既压复起,遂显于世;果敢之气,刚正之节,至晚而不衰。
方仁宗皇帝临朝之末年,顾念后事,谓如公者,可寄以社稷之安危;及夫发谋决策,从容指顾,立定大计,谓千载而一时。功名成就,不居而去,其出处进退,又庶乎英魄灵气,不随异物腐散,而长在乎箕山之侧与颍水之湄。
然天下之无贤不肖,且犹为涕泣而歔欷。而况朝士大夫,平昔游从,又予心之所向慕而瞻依!
呜呼!盛衰兴废之理,自古如此,而临风想望,不能忘情者,念公之不可复见而其谁与归!
——王安石的祭文是出类拔萃的,这篇文章真的是感动肺腑。
苏轼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人情为本。
王安石变法,是北宋宋神宗时以王安石为首的改革派的一次政治改革。 变法自熙宁二年(1069年)开始,至元丰八年(1085年)宋神宗去世结束,故亦称熙宁变法、熙丰变法。
论说文一向是古代散文中的大宗,按其内容、用途和写法,大致可分为论、史论、设论、议、辩(辨)、说、解、驳、考、原、评、策等,名目虽多,但核心如刘勰所言,乃“弥纶群言,而研精一理者也”,就是说论说文需要概括各种言论和意见,精密地研讨出唯一的道理。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详加解释,指出该文体主旨是为了明辨是非,需要对客观事实现象进行深入观察,推求隐藏于现象背后的道理:“原夫论之为体,所以辨正然否;穷于有数,追于无形,钻坚求通,钩深取极;乃百虑之筌蹄,万事之权衡也。”
秦统一六国后,将臣下上文改名为奏,汉代正式定出:奏、章、表、议四品,按刘勰的说法,“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到了北宋,随着问题发展,比较重要的奏议文还有以分条详细陈述政见或匡谏过失的“疏”和“状”,介于表、状之间进言议事的“劄zha2子”,详细陈述意见的“书”等等。
朝廷或皇帝颁发给臣下或者告示天下的恶公文都可称为诏令,先秦时又称诰、誓、命,秦代统一改名为诏,此外还有制、策(册)等大同小异的文体。一般来说,诏为诏告群臣百姓;制往往在颁布制度,进行重大赏罚、任免时使用;而策(册)主要用于赐封或罪免诸侯王、三公、后妃、太子等地位尊贵之人。
外制214道、内制411道。小品文:4800余篇;
赋是一种中国传统文体,早在周代末就已产生盛行于汉代。不歌而颂谓为之赋。赋在写作方法上铺陈写实、物、字句上韵散间出,多用四言。半诗半文,让人读起来感觉铿锵有力。经过唐宋古文运动之后,赋以演变为趋于散文化的文赋,但依然不排斥骈偶,句式以四言六言为主,叙事抒发的同时又富有诗意。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赤壁赋》
苏辙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
苏辙主张变革,但与王安石的改革理念不同。他反对急变和巨变。
苏辙笔记内容不多,并非苏辙无可写,或笔者文章不好。了解苏辙的生平、性格,两篇文章已经可以让读者对苏辙有个很感性的认识,甚至挺喜爱苏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