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德谈话录》-完-4.4

作者: 【德】爱克曼
出版社: 山东画报出版社
出品方: 果麦文化
原作名: Gespräche mit Goethe
译者: 杨武能
出版年: 2019-8
页数: 280
定价: 49.00
装帧: 精装
丛书: 果麦·外国文学经典
ISBN: 9787547431627


简介:

《歌德谈话录》是歌德的学生爱克曼辑录的关于歌德的言论和活动的散文集,涉及文艺理论、创作实践、美学、哲学以及日常生活和处世态度,记录了歌德晚年成熟的思想和实践经验。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年8月28日—1832年3月22日),出生于美因河畔法兰克福,德国著名思想家、作家、科学家,他是魏玛的古典主义最著名的代表。而作为诗歌、戏剧和散文作品的创作者,他是最伟大的德国作家之一,也是世界文学领域的一个出类拔萃的光辉人物。他在1773年写了一部戏剧《葛兹·冯·伯利欣根》,从此蜚声德国文坛。1774年发表了《少年维特之烦恼》,更使他名声大噪。1776年开始为魏玛公国服务。1831年完成《浮士德》,翌年在魏玛去世。

他写过大量文艺作品,发表过不少美学方面的意见。他的美学思想主要反映在其自传《诗与真》《箴言与回忆》和他晚年与秘书爱克尔曼谈话录中。歌德虽然受德国观念论哲学和I.康德先验论哲学的影响,但自称缺乏“哲学器官”,更多地接受了英国经验派哲学和法国启蒙思想。 他认为自然是进化的,不相信超自然而又主宰自然的神,却承认自然有神的泛神论观点,这显然是思想上追随B.斯宾诺莎的结果。因此,他反对当时流行的以I.牛顿为代表的自然机械观和“分析法”,而倡导一种自然有机观和“综合法”。他肯定感性经验的重要,又承认理性认识必不可少,认为只有二者结合才能窥视大自然的奥秘。 


1823年

“世界如此辽阔宽广,生活如此丰富多彩,什么时候也不会缺少作诗的因由。不过所有的勺诗都必须是即兴诗,也即是说,必须由现实为写诗提供灵感和题材。个别特殊的事件,正是通过诗人的处理,才会获得普遍价值和诗意。我自己所有的诗都是即兴诗,都是由现实所引发,在现实中获得坚实的根基。对那种凭空胡诌的诗我嗤之以鼻。
“别讲什么现实缺乏诗意。须知诗人的本色正好体现在他是否有足够的智慧,能够从平凡的事物中提炼出富有诗意的成分来。现实应该提供的是母题(Motiv),是需要表现的要点,是真正的核心;而诗人的任务就在于,由此核心发展创造出诗的美好、鲜活的整体来。你知道那位傅恩施坦°,那位人们讲的自然诗人。他写过一首讲忽布花种植的诗,写得真是再好不过。现在我让他写一些反映手工业者生活的诗,哪怕是写一首纺织工人歌,我确信他一定能写好。因为他打青年时代起就生活在这些人中间,对要写的对象了解得十分透彻,一定能驾驭这些题材。而这,即只需挑选和能够挑选自己熟悉和善于驾驭的题材,正是写小作品所占的便宜。写大作品却不成,与整体有牵连瓜葛的一切一切都无法回避,都必须写,而且还要写得真实、精确。可年轻作者对事物的认识仍然片面,写大作品却要求有多方面的知识,这一来就必然跌跤。”

可是艺术真正的生命,也正在于把握和表现个别特殊的事物。如果我们只限于表现一般,那么谁都可以来模仿;可个别特殊的东西却没人能模仿。为什么?因为其他人没有同样的经历和体验。也不用担心具体的特殊的东西引不起共鸣。任何个性,不管它多特别;任何事物,从石头到人,都具有共性。须知一切都会有重复,世界上不存在任何只出现一次的东西。


1824年

“往后的一些年将发生什么,完全无法预言;只是我担心咱们不会很快获得安宁。世人生性可不谦虚知足:大人老爷不会放弃滥用强权,民众也不满足于勉强过得去的状态,静待逐渐改良。只有使人性变得完美,现实也才可能完美。而实际是将无休止地动荡摇晃,一部分人受苦受难,另一部分人安乐享受;自私和妒忌这两个恶魔将永远作祟,党派之争将没完没了。
“最明智的办法是人人各司其职,生来适合干什么、学习过什么就干什么,别去妨碍他人干自己的事。鞋匠就该守着他的楦头,农民就该扶着他的犁头,君主呢,就该懂得治理国家。要知道,治国也是一项需要学习的职业,任何不精于此道的人都不应妄自介入。”

“人像浮在水面上的罐子,难免相互碰撞。”
“早晨我们最聪明,但也最焦虑;因为焦虑也是一种聪明,尽管只是消极的聪明。蠢人从来没有忧虑。”
“千万别把青年时代的任何缺点带入老年,因为老年已有不少自身的缺点。”

——75岁的,歌德老爷子,很有意思。


1825年

他(拜伦)与传统决裂,于爱国主义决裂,这不知毁了他这样一个优秀的人;他的革命理想和与此相联系的经常情绪激烈,也不容许他的天才得到充分发挥。还有他老是反对别人挑衅别人,同样有损他自己的那些优秀作品。倒不仅仅是诗人的不满情绪会传给读者,而是一切的反对都会导致否定,而否定的结果只是虚无。我如果见坏就说坏,那又能得到多少好处?可如果我把好的也说成坏的,那害处可就大了。谁真要想成就事业,千万不要咒骂,千万不要去忧心那些做颠倒了的事情,而应该永远只做正确的事。因为需要的不是摧毁,而是建设;建设将使人类感受纯粹的快乐。

由于艺术天才不是靠提高技术和审美修养所能培养出来的,结果我的努力变化为了乌有。

对现实情景有鲜活感受,又能将它表现出来,就能成为作家。

既然罗马人伟大到足以杜撰出这样的英雄,那我们至少也应该相信他们才是。

我发现,搞科学对于多数人来说仅仅为的是谋生,因此只要能保住饭碗,他们不惜把谬误奉为神圣。


1826年

只要什么时候,他仅仅能够表达自身的一点点感受,那他就还不能称为一位诗人,可一旦他学会了把握世界,表现世界,他就是个诗人了。从此他永不枯竭,长写长新,反之,一个主观的天才很快就会表述完自己内心的一点点东西,最后以落入俗套而告终结。

我愿意向你解释一条规律,你将在生活中反复得到验证。就是所有倒退的、行将就木的时代都是主观的,反之,一切前进的时代都有着客观的倾向。我们当今时代整个处于倒退之中,因为它是主观的。这种情况你不只在文学见得到,在绘画和其他许多艺术门类中也一样。相反,任何富有成效的努力都发自内心而面向外在的世界,如你在所有伟大的、真正积极进取的时代所观察到的那样;所有这些时代,都具有客观的性质。


1827年

我想告诉你一个你最好毕生坚守的道理。在自然界存在着可知和不可知。搞清这个区别,好好记住它,并且尊重它。仅仅知道这一点,对我们就已经有好处,尽管要看清可知何处终止,不可知始于何处,是非常艰难的事。一个对此无知的人,也许会终生去苦苦追求不可知,结果永远却没法接近真理。相反,一个懂得这个区分的聪明人,会坚持追寻可知的事物,在可知的领域里全面探索,巩固扩展其已知,沿着这条路往前走,甚至可能在不可知的领域里也收获点什么。尽管如此他最终还是得承认,对某些事物只能了解到一定的程度,大自然总在自己背后藏着些疑问,要探究它们已非人力之所及。

我不禁表示:鲁本斯的这幅画简直就是照着自然抄下来的。
“才不呐,”歌德说,“这样完美的一幅图画,在自然界永远看不见;这样的构图只能出自画家富有诗人灵气的胸臆。不过伟大的鲁本斯的确记忆力非凡,整个自然都装在他的脑子里,一个个细节随时听候他的调遣,所以我们相信一切都是自然纯粹的复制。而今再也没人画这样的风景画啦,这样体验和观察自然的方式已完全消失,我们的画家都缺少诗意。”

用更讨厌的东西驱逐讨厌的东西。


1828年

因为如我上面说过的,没有一位天才不具有持久的影响力,而且这完全不受一个人从事的艺术门类以及职业、行当的影响:标准永远只有一个。一位天才既可以是自然科学界的奥肯8和洪堡,也可以是军事和政治领域里的腓特烈大帝、彼得大帝和拿破仑,还可以像贝朗瑞那样是一个诗人;所有人全一个样,问题只在他们的思想、发现、业绩要具有生命力,能长时间地存活下去。

“任何最高级的创造力,任何重大的发现、发明,任何能结出果实和产生影响的思想,都不在任何人的掌握之中,而是超乎所有尘世力量之上。凡此种种,人只能看作是不期而遇的上天赐予,看作是纯粹的上帝的孩子,只能怀着感恩的喜悦去迎接他们,敬奉他们。这近似于灵魔的情况,它无比强大,想把人怎么样就怎么样,人无意识地受其摆布,却相信在自主行事。在这样的情况下,人常常只能被视为某种更高的主宰世界之力的工具,被视为一只用来承受神的影响的上好容器。

“因此我建议什么也别硬逼出来;在所有缺少创造力的日子和时刻,与其如此,不如干脆睡大觉或者闲荡,免得日后对硬逼出来的玩意儿感觉不快。”

我们的境况过分矫揉造作和复杂,我们的食物和生活方式失去了纯真自然,我们的社会交往没有真正的爱和善意。每个人的举止都彬彬有礼,却没谁有勇气表现出率直与真诚,这样一来,一个以自然的秉性和思想来为人处事的老实人处境就很艰难。人们常常宁愿生而为南海某一座小岛上的所谓野蛮人,只要哪怕仅仅能享受一次完全纯真的、没附加任何异味的人的生活就好。
“遇上心情抑郁的时候,更深入地思考思考我们时代的弊病,常常就叫人觉得好像世界末日快要到了。罪孽一代人一代人地越积越多!不只是我们承继了父辈的罪孽,我们还将它们加上自己的一份再遗传给自己的后代。”


1829年


1830年

1831年

“因为任何的安逸舒适,原本就违反我的天性。你瞧我房里没有沙发,我永远坐的是我这把老木头椅子,直到几个星期前才给它加了个靠脑袋的地方。一个家具舒适而讲究的环境,会破坏掉我的思维,使我处于安逸的被动状态。除非你从小已经习惯,否则漂亮的房间和豪华的家具只适合没有思想的人,或者不喜欢有思想的人。”


183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