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0.18 小雨

前些日子,吃了一家馆子,里面贴了一位文人的文字摘抄,周国平。随即在阅读器上找来他的书来读读,《把心安顿好》,读了几页,然后:一个大老爷们,怎么写出的文字这么矫情,满满的鸡汤。干脆删除了,甚至闲置占个虚拟书架的位置也不想给。上一个觉得腻歪的是林徽因。

但这位却提及了一件事,就是他会随手记录文字,建议/坚持写日记。

然后,我有些想法了:以前,我也是很喜爱写东西的。从日记本形式的,到互联网(blog产品都不知道换了几个了,日志更是遗失了千余篇),百字的,千字的,不知何时起,从肆意的文字输出变成了读书笔记的输入表达,甚至连读书笔记也不大认真写了,简单聊聊记录几笔。但骨子里,还是偶尔想留些只言片语的,所以还会在短博上留些痕迹,也是偶尔翻看下,也颇为不觉得枯燥。

写日记,到底为何?为谁?我在想这个问题近些年的答案肯定与以往不同,所以才有了不同的对待。以往是思绪的外溢,为自己?那现在呢?觉得收缩的不行,为自己啥呢?其他呢?亦或是遗书?现在所写的文字,最多的是邮件了,“政治性”的充满心机。写了几年,也颇为享受。但不知怎么搞的,怎么这几天就变了,忽然想求片刻的自己静静。

既然每日日记还没有养成习惯,就走一步算一步。

早上5点,睡不着了,继续翻看昨晚把自己哄睡的胡适的文章,“问题和主义”的纠结。这类文人的思想大作,以前是不曾沾染的,目前回想起来的是鲁迅的“战斗式”文章。很有趣,赖在床上,竟然看了一个钟头,没有返觉的意思。胡适之后,我打算看看李大钊和另外一个提及的文人蓝志先的文章。

人的普遍认知是,文人是感性的,比如诗词的意境,往往是情的宣泄。其实,这些名人写的文章也是条理逻辑丰盈的。超出预期的收获。

6点,收拾妥当,打算跑步去,出门发现下雨了。好吧,今天继续胖着,回去看了《斯图尔特的倒带人生》一小段。豆瓣高分,但我还没燃起来。